近日,随着所谓“史上最牛私募基金”的落网,使有关私募基金的规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在当今国内股市上,有总数接近万亿的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正活跃在二级市场,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。 一些炒股的人将自己的钱交由某个“高手”打理,高手在替他们赚钱的同时,也会按照事先讲好的“君子协定”拿到丰厚的收益——这就是最为典型的证券投资私募基金形态。那么,当私募基金像条条大鳄潜游于股市,如此巨额的资金进而引发的巨额交易,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?监管部门到底该如何规范?
私募基金挖了公募基金的墙脚 自今年4月份以来,许多就职于公募基金的优秀经理,转身投奔到私募队伍里。今年9月份,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李学文离开景顺长城,几乎引发公募基金地震。因为李学文在公募基金经理中是尽人皆知的优秀人物,由他掌控的两只基金,曾因业绩不俗一度受到基民的追捧。但李学文并非第一个“下海”的基金经理,在他之前,许多优秀经理人相继离职。 他们离职的原因固然很多,但最重要的一点,这些人在做私募时收益会比公募高得多,而且“自由”。公募基金优秀经理人的离职,对公募基金的影响是巨大的。有基民向记者诉说,“优秀经理人转身做私募,这是挖了公募基金的墙脚。” 私募持有人利益得不到法律保障 由于私募基金的持有人多是拥有巨额财富的“有钱人”,知名财经评论员姜英秋告诉记者,“我国的私募基金持有人多是通过朋友的介绍,小范围的委托某个精于炒股的人或公募基金经理为他们理财,而且处事低调。” 据记者了解,其实担任私募基金“经理”的人有不少曾任职于证券营业部负责人。曾任营业部老总的何某,在老总位置上认识了很多大户。2006年行情好转时,一个拥有700万资金的大户让他以私人身份为他炒股,何总很快让这位大户的资金翻了几番。消息传开,不断有人来找,于是他就辞职专为一些有钱的大户炒股,并且招兵买马组织了一个6人的团队。 这是行情好的时候,也是因为这个经理人炒对了股,赚了钱,如果赔了呢?如果不兑现呢?问天律师事务所张远忠博士直言:“这种契约式的组织模式,一旦经理人发生利益输送,像公募基金经理那样建老鼠仓,私募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很难得到法律保障。”
私募基金备案是监管的第一步 据了解,在西方,200人以下15人以上的私募基金,需要向监管部门备案。备案制实际上就是私募基金阳光化。私募基金持有人将资金委托银行保管,具体操作由基金经理人进行,这样做最大的好处,就是避免私募基金经理人挪用客户资金。 张远忠博士直言,“监管很困难”。一个私募基金可以用很多账户操作,监管者很难查清到底哪些是私募哪些不是私募。但又不能不规范。他认为,备案是规范的第一步。虽然很难做,但可以尝试。
对私募经理人设相应的资格要求 有业内人士分析,私募基金最赚钱的地方有时并不在二级市场,而是发生在一些公司上市之前。这些拥有巨额资金的私募,可以通过注资,以一个相对便宜的价钱拿到某个公司的股票,公司一旦上市,私募基金即抛掉手中的股票,从二级市场套现。对这部分私募基金该如何规范呢? 而且到底由哪个部门进行规范,也是棘手的事。私募基金本质上是一种集合理财,它可以投资于外汇、期货、黄金、股市、基金、债券等多个品种,到底该由哪个部门监管,几个相关部门又该如何协调,都是难题。 “比较有效的办法是,可以从私募基金经理人的规范做起。”张远忠认为,监管部门完全可以对私募基金经理人的任职资格做出规定,比如应当有几年的从业经历,通过一定的考试,才可为别人理财。甚至可以要求,担任私募基金经理者应有一定的个人财产做担保,以防范其发生道德风险。 |